产品展示

企鹅电竞官网高纯氧化钪主要用作金属钪和钪材的原料,在冶金工业,用于制造合金,氧化钪在核工业可作为热电子交换器的发射的材料,氧化钪可用于固体燃料电池、记忆存储器单基片、用于各种荧光粉,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吸收材料,磁泡材料,增感屏材料。氧化钪在光学玻璃、电子工业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用途。

首页 > 产品展示

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货币赈济政策中探寻古人的抗灾理念

来源:企鹅电竞官网    发布时间:2024-02-21 15:46:5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远长久的文明古国,伴随着文明的慢慢的提升,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无论农业生产如何发达,都要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一旦洪水、干旱、地震等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一旦朝廷无法及时有效地救助灾民,那么很有可能会饿殍遍野。而食不果腹的流民们四处游荡,更是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

  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因此各朝各代都很看重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为了确认和保证救援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各朝各代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救灾体系和救济政策,货币赈济政策就是这里面之一。

  货币赈济就是将货币发放给受灾者,这样虽然不能直接让他们吃饱穿暖,但是却使得灾民们有能力购买生活所必须的物品。并且灾民们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购买物资,实现总体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增加灾民的总体福利。下面本文将从货币赈济的形成、资产金额来源、具体运用和影响等方面入手,来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救灾理念。

  一、货币赈济的形成“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赐贫穷,据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礼记·月夸》

  在中国古代的灾后救助方式中,虽然粮食赈济是主要形式,但是同时也会辅以货币赈济。粮食赈济是未解决灾民的温饱问题,但是想要帮助灾民们回到正常状态生活还需要采取其他方式。由于货币赈济有着实物赈济所没有的优点,所以货币赈济成为古代赈灾的主要救助方式之一。

  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灾年饥民活命自然需要米,但是只用米进行赈济,搬运不便”。

  古代的统治者们固然是知道便利的交通对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因此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皇帝就很注重修建道路。可是受制于欠发达的工艺水平和科学技术,古代的道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四通八达。落后的交通运输不但成为阻碍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也不利于灾害发生时的救灾抢险。

  事实上古代不但修筑道路十分困难,道路的维护也是一个难题,很多道路常常由于年久失修而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而救援物资一般都比较笨重,这就导致了灾害发生后赈济的物资很难第一时间运送到灾区。比起物资来说,货币相对而言更加轻巧,因此采用货币赈济的方式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缓解道路不便带来的压力。同时直接向灾民发放货币,不但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够尽可能的防止由政府统一发放物资的弊端,灾民们可以买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而同时这些货币资金在灾后维护社会稳定上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整个货币赈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以最快速度将物资送到灾民手上,说明古人们已经对救灾的及时性有了充分认识。

  古代货币赈济的资产金额来源和现在大同小异,主要是中央政府统一调拨、地方政府筹措和民间捐助。

  根据《清史稿·食货志六》记载:“康熙中赈陕西之灾,用银至五百余万两。乾隆七年江苏、安徽水灾,江苏赈米一百五六十万石,银五百零五万两。安徽赈米八十万石,银二百三十三万两。

  从这段记载我们大家可以看出,清朝中央政府调拨赈灾物资是钱粮结合的。由国家统一调拨资金的特点是数额巨大,时至今日,每当重大灾害发生的时候国家拨款用于救灾赈济的资金依旧是整个救灾资金的主体。

  古代地方政府同样在救灾行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每当遇见重大灾害的时候,地方官员需要及时响应,前往现场勘察实际情况并呈报上级政府,同时第一时间展开救灾行动。地方政府筹措的资金在整个货币赈济体系中也占有较高的份额。

  《清史稿》中记载:“乾隆三年浙江总督稽曾揭与藩司张若震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交地方官贩恤平阳、瑞安等处灾民。”

  由此可见,在灾害发生的初期,中央拨款运抵之前,灾区救灾的钱粮全靠地方政府筹措。灾情发生之时,地方官员可以灵活的运用各项进款救灾,以解燃眉之急。

  古代的赈济虽然以政府为主导,但是当政府财力有限的时候,民间捐款也可以成为一种有力的补充。古代的统治者们也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赈灾,当政府预料到灾荒就要发生的时候,会号召当地的富人捐款,用募集到的资金到临近的州府购买粮食,用于在灾害来临的时侯平抑粮价。

  如《三农纪》中记载:“吴遵知道州,时天下旱、蝗并起,乘民未饥募富者,得钱数万贯,分造籴米于他方,使物价不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古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当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除了中央财政调拨之外,政府还会出面从社会各界募集救灾资金和物资,这体现了古人“全民抗灾”的思想理念。时至今日,当大灾大疫爆发之时,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依旧是救灾资金筹集的重要方式。

  说到货币赈济的运用就不得不提古代救灾的程序,理清楚古代整个救灾流程对我们理解货币赈济的优越性有一定的帮助。我国古代救灾主要有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四个步骤。

  首先是报灾,在灾荒发生以后,地方官通过逐级上报的方式将地方的灾情奏报朝廷。

  《唐律疏议四》:“其应损免者,主司合言,主司谓里正以上,里正须言于县,县中州,州中省,多者奏闻。”

  报灾是中国传统救灾体制运行当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朝廷救灾的前提和依据。及时的将灾情上报朝廷能够为政府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也有助于对灾情做出必要的判断,对有效救灾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

  报灾之后是勘灾,当政府得到灾害发生的消息后,要及时派遣相关人员到灾区核实受灾的范围和程度,勘察结果就是政府采取救助措施的依据。西汉成帝鸿嘉四年,青州、幽州、冀州等地先后经历了水灾和旱灾。于是朝廷派出官员勘察,勘察官员回报:

  于是朝廷就根据这个勘察的结果制定后期赈灾工作的计划,及时而全面的进行赈灾。

  朝廷的赈灾钱粮发放到地方之后,如何将物资准确的送到受灾人的手上就成了首要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审户,审户是为了能够了解各家各户不同的受灾程度,以及贫富差距。

  《续资治通鉴》中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四月,尚书省臣言:近以江淮饥,命行省赈之,吏与富民因缘为奸,多不及与贫民。今杭、苏、湖、秀四州复水,请辍上供米二十万石,审其贫者赈之,帝是其言。”

  由此可知,审户制度不但能够理清楚灾民的实际情况,也能够防止官吏和富户狼狈为奸冒领赈灾物资,从而确保所有的物资都能够送到最需要它的人手上,达到物资利用最大化。审户之后就是发赈,发赈就是按照审户的结果将调集而来的钱粮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上。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救灾程序已经比较合理,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因素,确保了货币赈济的有效性,这为古代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货币赈济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受灾人数来决定发放总量,如果产生了人员伤亡则需要额外的抚恤。具体的抚恤金额各朝各代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只以当时的法令或诏书为准。

  比如《荒政考略》记载:“元佑八年诏曰:河北大水,坏澶州浮桥,其被灾之民,见存者给钱千,不及者半之……锦州水溢,环田千顷,漂死者百人,人给钞一锭。”

  遇见常规的自然灾害朝廷一般施以赈济维持民众温饱并且帮助灾后重建。但是如果发生了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灾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新的家园。这个时候朝廷一般会指定一个迁徙地点,并且提供长途迁徙和建立新家园所必要的开销,而这笔钱也是来自于货币赈济资金。

  货币赈济资金不但要用于直接救济灾民和迁徙灾民,并且还要投入到防灾工程赈济、伤稼赈济和赈籴(dí)当中。

  在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政府每年都要动用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防灾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当中去,以确保防灾工程的坚实稳固。当灾害发生后,政府也一定会更加重视防灾工程。比如水灾发生以后,政府势必会更加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所以一定量的货币赈济资金会流入到工程领域。

  如《清史稿》中记载:“自乾隆十八年,以南河高邮、邵伯、车逻坝之决,拨银二百万两,四十四年,仪封决河之塞,拨银五百六十万两。

  而伤稼赈济是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庄稼减产甚至绝收,为了弥补百姓的损失,政府使用一定量的资金对灾民进行赈济。赈籴则是在灾荒来临前就购买存储大量的粮食,等到灾荒来临之时平价售卖,抑制粮价,防止商人们囤积居奇,牟取暴利。

  货币赈济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及时有效的救助灾民。在古代欠发达的交通环境下,如果以实物作为赈灾物资,那么从受灾地区以外运送物资往往需要消耗相当长的时间,但是灾情是不等人的,即使粮食等物资最后全都送到,也可能耽误了救灾的最佳时机,引发大规模的饥荒。

  正如《救荒活民书》中所说:“虑米不是而继之以钱……凶年饥岁,细民得钱亦可杂置他物以充饥肠”。

  在中国古代,大量的生产资料被集中在权贵、乡绅和商人手中,他们手中往往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和粮食。当灾害来临的时候虽然小农经济的生产者承受不住打击,但是地主们还是家有余粮的。因此直接向灾民发放货币,由灾民自己购买灾区剩余的粮食度荒是可行的,而等后续朝廷赈济的粮食运到灾区后,就可以彻底解决当地的饥荒问题。尤其是在大都市里面,朝廷赈济往往发放银钱而不是粮食。乡村等地区则是钱粮一并发放,而因为运输的原因,往往是银钱先送到灾区。由此看来,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古代,货币赈济可以以最快的方式来解决灾民的燃眉之急。

  灾害来临之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伤害。原本安居乐业的的人们流离失所,成为了流民。这些流民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当这些力量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会给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带来巨大的威胁。同时这些流民们居无定所,给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货币赈济可以在第一时间安定民心,等到灾难过去之后,这些发放到灾民手中的货币资金也可以成为他们重建家园的资本。

  乾隆年间的《户部则例》规定:地方猝被水灾,该管官确查冲坍房屋,淹毙人畜,分别抚恤,用过银两,统入田地灾案内报销。”

  通过货币赈济,朝廷不但可以对灾民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也可以帮助灾民购置农业生产工具和维修房屋。这样就保证了灾民不会成为流民,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货币赈济在古代防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种赈济方式能够及时有效地作用于灾区,为保证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货币赈济政策的形成和操作流程上看来,我们能够准确的看出古人对抗灾救灾的四个思想观念:第一、及时勘察灾情,准确了解受灾状况,根据实际状况制定救灾计划。第二、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将救援物资送到灾区。第三、确保救灾物资发放到实处,送去了最需要它的地方。第四、加强对救灾工作的监督,确保灾后重建的各项措施都能落实到位,真正救民于水火之中。

  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是中华儿女从来不惧挑战。多难兴邦,从大禹治水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开创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如今也一样,在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努力之下,没什么灾害和疫情是不能战胜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布林肯露骨发言震惊网友:在国际体系中,你不坐在餐桌上,就会出现在菜单上

  贵州一评标专家收50万元评标好处费被查,贵州省评标专家库管委会:将根据调查的最终结果废标重新招标

  上海女教师被丈夫举报出轨16岁学生,知情人:教师已向警方反映隐私泄露,暂未立案

  三星Galaxy S24系列手机“鲜艳”显示模式升级,开启后色彩更鲜明